截止到7月31日
,已有諸多汽車上市公司陸續披露2019年上半年業績預告
。在發布預告的60多家企業中
,業績預降占企業總數的44.26%
,預增
、扭虧及續盈企業占總數的24.59%
,虧損企業高達27.87%
,折射出當前車企經營狀況每況愈下
。對素有盈利“奶牛”之稱的汽車業而言
:誰動了我的奶酪
?
上半年
,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整車公司預告利潤下滑
,即便是吉利汽車
、長城汽車這樣的自主頭部企業也未能幸免
。對於業績大幅縮水
,車企幾乎都將緣由歸於上半年國內汽車市場整體低迷
,加上“國五”“國六”切換帶來的清庫壓力影響
,導致銷量下滑
。其中長安汽車虧損幅度最大
,預計虧損19億~26億元
,同比下降218.04%~261.53%
。吉利汽車也發布了業績預警
,稱2019上半年淨利潤將減少40%左右
,去年同期淨利潤為66.7億元
。
另外
,長城
、江鈴
、一汽轎車
、海馬分別預計淨利潤下降58.6%
、81.55%
、83.93%至88.88%
、50%
。而一汽夏利預計虧損5.3億至6.3億元
;神龍汽車預計虧損25.32億元
。此外
,龐大集團
、廣匯汽車
、萬豐奧威
、藍黛傳動
、八菱科技
、京威股份
、東安動力等諸多汽車上下遊企業也預計虧損或業績下降
。
寒冬效應如同照妖鏡一般
,毫不留情地照出車企的短板與隱患
。上半年業績預告中提及多數企業毛利率水平下滑
。對於毛利率下滑
,眾泰汽車
、福田汽車將原因直指“價格戰”
;而比亞迪則表示主要受新能源補貼政策退坡的影響
。長城證券在研報中指出
,“市場低迷
,銷量不及預期
,折扣對盈利影響過大
。”另外
,特爾佳
、雲意電氣
、鵬翎股份
、奧聯電子
、美力科技等均在業績預報中提及由於毛利率水平下降
,進而導致淨利下滑
。銷量下滑
、毛利率普降的現象
,進一步反應當前車市麵臨的下行壓力
。
從目前來看,車市“寒冬”仍將持續
,近日中汽協下調了今年國內車市的銷量預期
,由2800萬輛下調至2668萬輛
,同比下滑5%
。與此同時
,部分車企下調全年銷量目標
。在盈利困難的重壓下
,車企紛紛各謀生路
,一些車企開始拋售那些負債
、盈利能力差的資產包袱
。
如長安汽車推動旗下子公司江鈴控股混改
,引入愛馳汽車17.47億元資本
,愛馳汽車將持有江鈴控股50%的股份
,長安汽車的股權比例由50%稀釋到25%
。此前
,海馬汽車為減輕壓力
,出售旗下400多套房產備受關注
,也通過此舉創造3億多元的額外利潤
。此外
,部分車企選擇與造車新勢力綁定
,通過出售工廠
、合作生產或代工模式等各取所需
。如長安鈴木與綠馳汽車聯合製造
,以提高長安鈴木工廠的產能利用效率
。一汽夏利也擬以整車相關土地
、廠房
、設備等資產負債出資
,與南京博郡汽車合資生產新能源車型
。總之
,汽車行業正在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
,要想奪回市場奶酪
,考驗著車企的持續經營能力
。